退化性脊椎病變是由脊椎結構隨年齡退化引起的疾病,而且不僅限於老年人,在長時間工作、長期低頭或駝背等不良姿勢影響下,以及因為核心肌群保護力不足,這些社會壓力造成有些20多歲的年輕人,腰椎就已經產生退化了,而40歲以上的成人中,更是超過半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脊椎退化狀況。
一、40歲成人,每2個人就有1人脊椎退化

圖片來源:Acesportsclinic
最常見的包含椎間盤突出、骨刺增生、脊椎滑脫及椎管狹窄等,症狀從頸部僵硬、腰背疼痛,到下肢麻木或無力、行走障礙,甚至還可能影響膀胱功能。若是病變加劇,行動能力會受限,也會逐漸失去自理能力,讓行走、彎腰、爬樓梯,如廁等簡單動作,都變得極為困難。
二、腰背酸痛的真實原因竟然是脊椎退化?

圖片來源:Portobellophy
久坐且姿勢不良的上班族或者是重度使用電腦、電玩、手機的族群,腰椎長期間處在過度的壓力下,椎間盤就會漸漸萎縮、變扁。很多人不清楚脊椎退化性關節炎是導致腰背酸痛和頸部僵硬的重要因素;而且研究顯示,椎間盤退化逐漸造成相鄰椎節間的不穩定,這種不穩定會增加椎體與小面關節的壓力負荷,初期會引發反覆的炎症反應,這時候會感到酸痛、緊繃等症狀,所以為了避免進一步的脊椎損傷,人體會啟動一種再次穩定機制,但此過程常導致關節增生擴大、韌帶增厚及骨刺形成,最後演變成退化,若造成神經受壓或椎節持續不穩,還可能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久坐與不良姿勢與症狀惡化關聯明顯;對結構性退化速度的影響則較間接。
三、日常生活這樣做,可以減緩脊椎退化

圖片來源:Reverehealth
脊椎與肌肉、骨骼、韌帶、神經等緊密相連,其中肌肉負責提供支撐力量,若肌力逐漸減弱,退化問題便會隨之而來。因此,要想保持柔軟健康的腰部,肌力就必須充足,所以通過肌肉訓練與腰部柔韌性鍛鍊,最能有效預防腰椎退化。人類的行走與坐臥,靠的是腰部、髖關節、膝蓋和足踝協同運作的綜合活動,若其中任一部位出現問題,那就會造成其他部位需承受更大壓力,最後可能導致肌肉過勞或慢性傷害。因此,日常的站立、行走與睡眠姿勢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與細節,保持正確姿勢並形成習慣,就能輕鬆有效避免腰背疼痛。
1.走路時挺直胸膛、收緊小腹,避免腳底拖行。
務必注意,站立或行走時不要駝背彎腰,以免肌肉過度疲勞。邁步時,將腳的重心從腳跟開始,沿著腳外側移至腳趾,同時保持身體重心位於骨盆處,胸部挺起、下巴略收。

圖片來源:Centrumxp
2.辦公或使用電腦時,應將椅子拉近桌子,讓螢幕稍微靠近自己。
臀部需坐滿椅子,讓腰背完全貼合椅背,若椅子深度過大,臀部無法完全靠實,可在椅子上放個靠墊,確保腰部緊貼靠墊,雙腳平穩放在地面。若身材較嬌小,腳無法平放地面,可在腳下放置小凳子。切勿雙腿交叉翹腳,這會導致駝背彎腰,加重腰椎壓力。
3.避免彎腰提重物。
彎腰提起物品時,腰椎承受的彎矩會大幅上升(可達數倍)。搬運低於身體高度的物品,應蹲下或屈膝、讓負重貼近身體,以腿部力量抬起,避免直接彎腰,以免加重腰椎負擔。
四、造成脊椎退化,常見的5大原因

圖片來源:Villagechiros
- 姿勢不當:
長期保持錯誤姿勢,如低頭玩手機、駝背坐姿、翹腳或搬運重物,會導致脊椎承受不均壓力,引發變形與退化。無論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應定期調整姿勢、起身伸展活動,以緩解痠痛與不適。
- 年齡老化:
隨著年紀增長,人體組織與器官逐漸衰退。脊椎椎間盤水分減少,彈性減弱,緩衝功能下降,更易受到磨損與損傷,進而導致腰痛及其他不適症狀。
- 遺傳影響:
年輕族群若出現早發退化,常與遺傳、體重、重勞力或高強度運動史相關。部分人天生脊椎結構較弱,或家族存在脊椎問題的遺傳傾向,因此可能在年輕時便出現退化症狀。雖無法改變基因,但可透過健康生活習慣、適當運動與均衡飲食進行預防與保養。
- 體重超重:
過重的體重會加重脊椎負擔,特別是腰椎部位。長期承受過大壓力,會加速脊椎退化,造成腰痛或椎間盤突出等問題。
- 既往傷病:
曾經歷脊椎受傷的人,如意外撞擊或運動傷害,脊椎可能已受損或平衡失調,癒後也較易再次受傷或提前退化。因此,有過脊椎傷病史者需格外謹慎,避免二次傷害。
五、結語與建議

圖片來源:Medicaldialogues
脊椎退化是人體老化的自然現象,許多人初期並無明顯症狀。然而,現代生活方式改變,對脊椎退化的理解也有了新觀點;退化不僅限於骨骼與關節,核心肌群功能的喪失日益受到重視,有效的背痛治療始於精準診斷,而最佳的治療方式是預防;因此,保持正確姿勢、避免不良姿勢並堅持適度運動,是治療背痛、預防脊椎退化及延緩其發生的最佳方法。另外,目前醫療技術進步,無論是保守療法或手術治療,皆有一定效果,至於是否需要手術及如何選擇適當手術,都建議與骨科醫師做詳細的諮詢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