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癌是一種罕見的惡性腫瘤,發生在骨骼組織中,曾接受放射性治療或有遺傳性疾病的人風險較高。常見的骨癌症狀有局部出現腫脹、患部疼痛等,因此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十分重要。究竟骨癌的症狀還有哪些?又該如何治療呢?跟著本文一起來看看吧!
一、骨癌是什麼?
骨癌是指在骨骼系統中形成的惡性腫瘤,而骨骼系統包括骨頭、軟骨、骨髓等。骨癌的來源有兩類:原發性和擴散性。原發性骨癌是指異變始於骨骼細胞;擴散性骨癌則是由其他部位的癌症轉移到骨組織。以下介紹骨癌的種類:
骨癌的種類
- 惡性骨肉瘤
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的統計顯示,惡性骨肉瘤是最常見的兒童骨癌,且平均發病年齡為14歲。骨肉瘤會出現在骨骼系統的任何部位,不僅會侵犯鄰近的組織和器官,還可能轉移到肺臟。
- 依汶氏肉瘤
依汶氏肉瘤好發於兒童和青年身上,平均發病年齡約為10至20歲之間,是一種高惡性度的骨癌,最常侵犯骨骼中的長骨、骨盆和肋骨等部位。
- 軟骨肉瘤
軟骨肉瘤是第二常見的原發性惡性骨腫瘤,好發年齡大多在50歲以上的中年人,最常侵犯靠近中軸骨的位置,像是骨盆、肋骨與肩胛骨,大多僅需手術切除即可,不需化療。
二、8個常見骨癌症狀&先兆

- 骨頭疼痛
此為最常見的症狀,患者的骨頭疼痛感會在夜間更加劇烈,時間越久會越痛。
- 背部疼痛
有些癌症發生「骨轉移」時,患者的背部會出現持續性的疼痛。
- 局部腫脹
若是良性的腫塊,其生長速度緩慢且較小;若是惡性的腫塊,生長速度迅速,且局部的皮膚會出現腫脹或潰爛。
- 運動功能障礙
腫瘤如果生長在關節附近或骨骼的重要部位時,會阻礙正常的關節活動範圍;也可能是因為骨瘤壓迫到肌肉,導致運動功能出現障礙。
- 神經系統障礙
腫瘤有可能會壓迫到神經系統,使患肢感到麻木無力,嚴重時更會影響到排泄功能。
- 病理性骨折
骨骼被癌細胞所破壞,導致骨質弱化,容易出現骨折。
- 壓迫症狀
若腫瘤生長在鼻腔內,可能會導致呼吸不順暢;若腫瘤生長在盆腔內,會壓迫到膀胱影響排便、排尿的功能;若是脊椎的腫瘤,則會壓迫到脊椎導致癱瘓。
- 全身性症狀
發燒、體重不明下降、疲憊或厭食等情形,都有可能是骨癌的症狀。
資料來源:國泰醫院官網
三、3大因素增加骨癌風險
骨癌發生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但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放射性治療
如果曾經患有其他疾病並接受大量放射治療,會對骨骼造成傷害,並提高罹患骨癌的風險。
- 佩吉特氏症
曾患有良性骨腫瘤,如佩吉特氏症的患者,可能會演變成骨癌。
- 遺傳性疾病
骨癌極少數與遺傳、基因突變有關,例如視網膜母細胞瘤、李-佛美尼症候群的患者,皆有可能罹患骨癌。
四、如何檢查骨癌
- 驗血檢查
骨癌患者血中的鹼性磷酸酶濃度可能會比正常值高 4至5倍,另外,骨質特異性鹼性磷酸脢也可以幫助評估骨骼的破壞程度。
- 影像檢查
- X光檢查
X光可檢查腫瘤的局部範圍與是否有轉移到其它骨骼。
- 磁力共振
磁力共振可用以掃描腫瘤侵犯的區域,掌握其是否有侵蝕到神經與血管。
- 電腦斷層掃描
電腦斷層掃描可以評估腫瘤的位置與大小,以及檢查癌細胞是否有轉移到其他組織與器官。
- 病理組織切片檢查
使用針刺切片或手術方式取出腫瘤做病理化驗,判斷腫瘤的惡性程度。
五、如何治療骨癌

- 手術治療
- 局部腫瘤切除手術
這種手術就是切除腫瘤與周圍一些正常組織,但須保留附近的肌腱、血管和神經。被切除的局部骨頭則會裝入人工關節或填充人工骨材來重建骨骼。
- 截肢手術
如果腫瘤體積過大或壓迫到重要神經,就須進行截肢手術。
- 非手術治療
-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是以高能量的輻射線破壞癌細胞,抑制腫瘤的生長,通常用於治療無法完全切除的癌細胞。
- 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就是利用藥物來毒殺生長快速的癌細胞,因此可能會有想吐、掉髮等副作用,通常會用於治療骨肉瘤和尤文氏肉瘤。
六、骨癌會復發嗎?
骨癌是有可能會復發的,而大部分骨癌復發的案例是因為切片手術造成正常組織的污染,所以患者在完成治療後,也需要定期追蹤骨骼的健康狀況,早發現早治療,切勿耽誤了療程。
延伸閱讀:5招預防骨質增生:了解成因、症狀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