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運動傷害是什麼?
運動傷害就是指運動過程中所受的傷害,從輕微的拉傷和扭傷,到嚴重的骨折或韌帶斷裂等不同程度。運動傷害通常是因為運動時肌肉過度使用、不正確的技巧或不當的訓練方法所引起的。
二、運動傷害的2大種類
運動傷害大致上分為急性和慢性:
急性運動傷害
「急性運動傷害」是指在某次活動時受到嚴重的傷害刺激,導致組織或器官破壞。受傷者通常能夠清楚地回憶起造成傷害的具體活動、時間和地點。像是韌帶扭傷、肌肉拉傷、骨折皆屬於此類。
- 韌帶扭傷
關節過度伸展可能會造成韌帶扭傷,最常發生在足踝韌帶,根據受傷程度可分為三級:
- 輕度韌帶扭傷:活動關節時會感到輕微疼痛,沒有明顯的腫脹。
- 中度韌帶扭傷:大部分的韌帶斷裂,仍可行走但活動功能略為受限。
- 重度韌帶扭傷:韌帶完全斷裂,無法行走且感到劇烈疼痛。
- 肌肉拉傷
如果肌肉一瞬間承受了過大的力量,可能會造成肌肉拉傷,最常發生在大腿肌肉,根據受傷程度可分為三級:
- 輕度肌肉拉傷:少量肌纖維斷裂,出血輕微,只有在用力或按壓時感到輕微疼痛,外觀沒有明顯異常。
- 中度肌肉拉傷:大部分的肌纖維斷裂,伴隨水腫的現象,受傷部位的肌肉力量減弱,外觀腫脹明顯。
- 重度肌肉拉傷:肌纖維完全斷裂,造成肌肉大量出血,患者會感到極度疼痛。
- 骨折
骨骼受外力衝擊而折斷,另外像是疲勞或訓練過度也容易發生骨折。分為閉鎖性和開放性。
- 閉鎖性骨折:骨折部位沒有與人體外部接觸,皮膚保持完整。通常採用固定治療,骨骼會逐漸癒合,感染的風險較低。
- 開放性骨折:骨折部位暴露於外部環境,容易接觸到細菌所以感染風險高。處理需要立即清創使用抗生素,以及暫時性的外固定治療。
慢性運動傷害
慢性運動傷害是因為長期累積的微小運動創傷所導致,患者往往無法確切記得受傷的具體活動、時間和地點。常見的慢性運動傷害包括慢性肌腱炎、骨化性肌炎等。
- 慢性肌腱炎
慢性肌腱炎通常是因為肌肉在長期過度使用下,持續性的壓力導致肌腱逐漸磨損和發炎。像是我們常常聽到的「網球肘」、「高爾夫球肘」就是屬於這類型。
- 骨化性肌炎
骨化性肌炎是在肌肉受傷和發炎的過程中發生的。如果在恢復期內沒有充分休息,反復發炎會導致肌肉形成纖維化的硬塊。不及時處理的話,會影響肌肉纖維的彈性。
- 急性傷害處置不當
許多人在受到急性運動傷害時,會尋求傳統推拿療法,但是卻不知道這會使發炎反應加劇,反而更難復原,甚至產生長期的後遺症。例如肩關節的「習慣性脫臼」或是腳踝反覆扭傷。
三、5大招式預防運動傷害
- 暖身與收操

許多人都知道運動前要先暖身,但常常忘記運動後要收操。其實,暖身和收操是一樣重要的!因為暖身活動可以提高身體的溫度,增加血液循環,減少受傷的風險;收操活動則可以幫助肌肉放鬆,減少肌肉的酸痛和僵硬。
- 避免運動過度

過度運動容易導致身體疲勞和肌肉損傷,建議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旦感覺到過度疲勞或疼痛,就要減少運動強度或暫停運動喔!給予身體足夠的恢復時間後,才能再繼續運動。
- 正確的運動技巧

無論是跑步、舉重還是球類運動,正確的姿勢和動作都是關鍵。建議在開始新的運動項目前,向專業教練請教,確保自己有掌握到正確的技巧,才能有效降低受傷風險!
- 穿戴護具

適當的護具可以保護身體和支撐關節,減少運動過程中的受傷風險。例如,跑步戴上護膝,打棒球戴上頭盔等。
- 運動後適當休息

運動後的休息和恢復對於預防運動傷害非常重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飲食可以幫助我們的身體產生足夠的能量,有效地修復受到運動損傷的肌肉。
四、運動傷害如何處理?
如果運動傷害是挫傷或扭傷,可以進行「PRICE原則」:保護(Protect)、休息(Rest)、冰敷(Ice)、壓迫(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

- 保護(Protect):確保四周環境安全,並初步評估和處理受損情況,避免二次損害。
- 休息(Rest):不管在進行什麼樣的運動,一定要馬上停下來,以免受傷更嚴重。
- 冰敷(Ice):冰敷受傷的地方,收縮血管減少出血和腫脹,有效緩解疼痛。
- 壓迫(Compression):例如冰敷袋壓迫在出血點,可以減少出血量,達到止血的效果。
- 抬高(Elevation):將受傷部位抬高,讓血液回流至心臟,有助於止血和消除腫脹。
五、運動傷害要看哪科?
- 復健科
復健科主要採用非手術治療方法,如注射治療和運動治療,來處理各種肌肉、肌腱和韌帶的損傷。
- 骨科
骨科專門處理硬組織問題,且主要採用手術的治療方式,例如韌帶重建和關節鏡手術等。
延伸閱讀:運動按摩是什麼?5大好處不可不知